時事政治:最近一段時間“延遲退休年齡”或者“延遲領取退休金年齡”又成了輿論風暴的中心。其實,近兩年來,對于“延退”或“延領”,公眾早就明確表明了反對的態(tài)度。媒體調(diào)查的結(jié)果,基本上反對方比例要占70%至90%。
媒體一個相關報道很有意思,老人普遍反映,兒女們上班太辛苦了,自己50歲退休,還能幫子女帶帶孩子;要是到了60歲,那就吃力了;如果到65歲才能退休,可能就根本帶不動了。一位正在哺乳期的年輕女性說:她的生育時間的選擇與媽媽退休相關。這說明,現(xiàn)行的法定退休年齡可能已經(jīng)深深地融入中國人的生活方式之中。
中國在建國之初就建立了較為全面的社會保障體系,一直沿用了60多年的法定退休年齡———男60歲,女55歲、50歲———已經(jīng)深深地與中國人的生活模式和行為特征融為一體。中國人在對自己的人生做出安排時,現(xiàn)行退休年齡是必定要考慮的最重要的影響因素之一。加上中國的公共服務體系漏洞百出、捉襟見肘,譬如0—3歲嬰幼兒的撫育,其實政府和社會并沒有提供任何的公共服務?,F(xiàn)在的解決之道,就是由家庭中的代際互助來彌補,這已經(jīng)成為中國大多數(shù)家庭生活方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還有,對家中高齡老人的護理照料也是一樣,目前大多是靠家中“低齡老人”來承擔。如果真把退休年齡推遲到65歲,已經(jīng)在中國社會的生活模式和行為特征方面形成的平衡和秩序就會被打破、打亂。
或許有人會說,這樣的社會背景,正好可以促使中國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建立。一般來說,服務體系的社會化有兩條途徑:一條是以營利為導向的市場化服務體系,但中國的老年人,大多是收入水平在平均線以下的中低收入者,因此至多只有20至30%的人有能力購買市場化的服務。另一條是以非營利為導向的公益化服務體系。如果這個公共服務體系是真實可靠的,而不是像現(xiàn)在那樣裝裝門面、走走過場的,這需要政府多大的財政投入?
換個角度看退休年齡和養(yǎng)老金問題,如果把現(xiàn)行的相關制度安排看成是國家發(fā)給“低齡老人”的“社會工資”,即使是純粹從經(jīng)濟理性出發(fā),以月人均1800元的社會支出來達致對嬰幼兒和高齡老人提供“最放心”的服務照料的目標,在當前乃至今后相當長一段時間內(nèi),無論是對國家,還是對個人和家庭,都應該是最為經(jīng)濟實惠的選擇。如果從這個角度出發(fā)想問題,是不是可以對這筆令某些官員和專家耿耿于懷的“養(yǎng)老金支出”更心平氣和一點?
綜上所述,“好的”社會政策,對既成的生活方式應該采取一種“順應”的態(tài)度,這就是通常所謂的路徑依賴。除非萬不得已,不要輕易地去觸動甚至破壞既成生活方式的穩(wěn)定性和歷史傳承。西方國家的福利政策經(jīng)過反思,正在“回歸家庭”。而中國社會的家庭紐帶還在社會支持方面仍然發(fā)揮著重大作用,所以應該得到重視并加以保護,這不是喊喊“常回家看看”之類的口號就能奏效的。中國更需要的是實事求是的對國情的把握和人性化的政策設計,而不是跟著西方國家的政策變化亦步亦趨———但愿正在進行“頂層設計”的官員和學者能夠聽聽不同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