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熟練掌握上述詞表的基礎之上,我們結合實例對方法和技巧進行講解,旨在提高考生作答的準確性及速度。希望考生在復習過程中按部就班地順序進行,首先講詞表的基礎打牢,其次講方法融會貫通,再結合歷年真題詳解進行總體復習,最后通過題型演練做到選詞填空這種題型的全面提升。
?。ㄒ唬嵲~辨析
學習和掌握近義詞辨析的方法,最主要的是從詞義上對近義詞加以辨析。一般來說,詞義包括理性意義、色彩意義、搭配意義、語法功能等幾個方面。
1.詞語的理性意義
要確切地了解詞語的意義,首先要區(qū)分近義詞的理性意義,一般來說,幾個近義詞之間多帶有相同的語素和不同的語素,相同的語素是他們意義相近的基礎,而不同的語素則體現(xiàn)著他們彼此之間的差別。如“親密”“親切”和“親熱”,三個詞都有共同的語素“親”,意思上也都帶有“關系近、感情好、態(tài)度好”的意思,但是他們又有不同的語素“密”“切”“熱”,這三個語素又體現(xiàn)了他們之間的細微差別。“密”和“疏”相對,指距離近,因此“親密”側重指關系近、關系緊密,常常用來描寫關系、友誼等;“切”側重“密切”“懇切”,因此“親切”側重表示感情真摯、懇切,常常用來描寫照顧、關懷、教導、聲音等方面,可以用來形容人在感受某一事物時的心情;“熱”是“熱情”的意思,“親熱”側重指“親密而熱情”,常用于對人的態(tài)度等方面。
在詞語的理性意義里,我們給出考生幾方面的標準進行量化考察,從而能夠提高速度和準確性。
①詞義的大小
一般來說,不同的詞語有著其不同的使用范圍,如“平凡”和“平庸”,兩個詞語都是指“一般的,不突出的”,但是“平庸”多指人,或者人的所作所為;而“平凡”則不僅限于人,還可以用于事物等多個方面。又如“事件”和“事情”,兩者都表示人類社會生活中的活動和社會現(xiàn)象,但是“事件”多指那些重大的、不平常的活動或社會現(xiàn)象,而“事情”則是泛指人類生活中的一切活動和社會現(xiàn)象。顯然“事件”的適用范圍要比“事情”小。因此下面的句子應該選擇“事情”,而不是“事件”:
“這兩年,發(fā)生了不少令人心煩的
,好在他都挺過來了。”(事件/事情)。
同樣的還有“年代”和“年月”,“時代”和“時期”,“邊疆”和“邊境”等。
②詞義的輕重
有的近義詞之間基本意義相近,但是詞義程度的輕重有所不同。一般來說,詞義的輕重主要是意義相近的動詞、形容詞表現(xiàn)出來的差別,有的詞語適用于比較重要的,較大的事物,有的則適用于一般性的事物;有的表示的程度深、性質重,有的則表示的程度淺、性質輕,這就是詞義的輕重。
如“放縱”和“放任”,兩個詞都有“不加以管理,讓其任意所為”的意思,但是在詞義程度上“放縱”要比“放任”重得多。又如“等待”和“期待”都 等待的意思,但是在詞義程度上,“期待”要更重,意義更強烈,適用于意義較重的場合,如“全國的球迷都期待著中國足球隊能獲得這場比賽的勝利。”這里用“期待”比用“等待”更能突出全國球迷的急切地希望的心情。
此外還有“處罰”和“懲罰”,“顯著”和“卓著”,“研究”和“探討”,“希望”和“渴望”,“擔心”和“擔憂”,“輕視”和“蔑視”,“失望”和“絕望”等等
③詞義的側重點
不同的詞語,盡管意義差不多,但是其語義上的側重點卻不一定相同。如“事變”和“事故”,兩者都可以指突然發(fā)生的某一事情。但是“事變”側重在“變”上,意指那些能夠對社會產(chǎn)生巨大影響,而造成某些重大改變的事件,多用于政治、軍事等大的方面;“事故”則側重指以外的損失或者災禍,多用于一般性的生產(chǎn)、工作、生活、交通等方面。因此,下面的句子要選擇“事故”而不是“事變”:
“在離前門不遠的一個十字路口處,發(fā)生了一起重大的交通
。(事變/事故)
④詞義的具體與概括
詞語都是對客觀事物的概括的反映,如“桌子”這個詞并不是指客觀世界的某一張桌子,而是指所有的桌子這一概念,但是在具體的語言運用中這是指某一具體的桌子,這樣的詞語的意義是具體的。
還有一些詞語只能表達集合性的、概括的概念,不能表達具體的事物,如“家具”“工具”等。有一些近義詞的差別就在具體與概括的不同上。如“船”和“船只”;“花”和“花朵”;“車”和“車輛”等。這三對詞語每對都看起來差不多,但是意義不同,如“船”和“船只”都是指水上的一種主要交通運輸工具,但“船”的意義是具體的,可以指稱某一艘具體船,可能是木船、輪船、游船等;而“船只”則是結合性的概括性概念,不能指稱某一具體的船。如我們說“江面上來往的船只很多”“江面上遠遠地漂過來一只船”。同樣,“花”和“花朵”;“車”和“車輛”也是如此。如“這朵花真是太美了,可惜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孩子們就像是祖國的花朵,需要陽光和雨露的呵護”“門口是停著一輛車,不過不知道是不是他的”“所有報廢的車輛,都將統(tǒng)一回收并銷毀”。同樣的還有“書”和“書籍”,“河”和“河流”等。
本部分均為單選題,著重考查考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和駕馭能力。這種能力包括:對詞、句子、篇章一般意思和特定意義的理解;對比較復雜的概念和觀點的準確理解;對語句隱含信息的合理推斷;根據(jù)上下文,恰當選用詞語;準確地辨明句義,篩選信息。
【例題】 鐵路新線路的開辟與否往往必須在建路花費盡可能少的要求與新建路線的貿易運輸量盡可能多的要求之間取得妥協(xié)。
這段話主要支持了這樣一種論點,即新建鐵路的線路( )。
A. 應該是一造價最低的線路
B. 其選擇決定了新興貿易中心的位置
C. 決定于是否與終點之間的距離最短
D. 不會總是具有最低建造成本的路線
【解答】 仔細觀察四個選項可以發(fā)現(xiàn),選項A與題中“妥協(xié)”的含義不相符;選項B和C都無法從題中得出;只有選項D是短文支持的一種主要觀點,因此正確答案為D。
請開始答題:
一、閱讀以下文字,完成1~5題
現(xiàn)代西方美學,一反過去傳統(tǒng)的哲學方法,而走向心理學美學與科學美學。心理學美學用科學方法研究人的審美心理,偏重于主體;科學美學則用科學方法分析審美對象的結構與功能,偏重于客體。但不管哪種方法,他們都認為對美的本質(美的定義)問題作無窮無盡的哲學上的思辨性探討,沒有什么意義。瑞恰茲在《意義的意義》一書中,考察了十六種傳統(tǒng)美學對于美所作的哲學思考,他認為除了證明美的多義性和歧義性之外,再沒有什么了,因而認為傳統(tǒng)美學的方法是不科學的,應當拋棄。他采取了語言分析的方法,從美這個詞的具體運用中,來探討美的意義。這樣,美就不再是一個玄學的幻影,而是一個約定俗成的詞。
現(xiàn)代西方美學這一股否定美的浪潮,無疑有其時代的背景和世界性的影響。它使本來屬于哲學范圍的美學,向著科學靠近了一步。對于這一發(fā)展的傾向。哈?奧斯本曾經(jīng)這樣加以評價:
它那審慎、實證、分析的作風標志著一種更為嚴密的研究趨勢; 它不愿作總的概括,卻更為重視各門藝術如音樂、繪畫、詩、戲劇等等的獨特個性。它把興趣集中在對各門藝術批評所用的概念結構上,分別從邏輯上加以澄清;并把所用的不同的評價標準弄清楚。與此相對照,建立一致性的東西,不是被視為不成熟的,就是被視為是危險的蒙昧主義。這種深入的研究,對于闡明一些特殊的問題,做出了顯著的貢獻,在分辨真假的爭論中,也取得了某些進展。但是,從整個領域來看,它除了分解的方法外,在結論上并沒有取得與之相稱的結果。
美學問題不僅是一個細節(jié)的分析問題,而且是一個關系到整個人類感情價值的問題。對于感情價值,單靠語義和結構的分析,單靠信息和符號,單靠解剖刀,是無濟于事的。它歸根到底,要在科學的心理學方法之上,訴之于哲學的玄想和沉思,訴之于人類的心靈。人類的心靈,包括已知和未知、局部和整體、現(xiàn)在和未來??茖W所面對的,是已知、局部和現(xiàn)在的部分; 哲學所面對的,則主要是未知、整體和未來的部分。人類的感情世界,其中主要是美和藝術的世界,是人類心靈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因此,要拋棄對于美和藝術的本質的哲學探討,這是不可能的。
1. 文中加點的“它”指的是( )。
A. 心理美學 B. 科學美學
C. 現(xiàn)代西方美學的否定美的浪潮 D. 傳統(tǒng)美學的哲學思考
2. 對第一段內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 現(xiàn)代西方美學認為,傳統(tǒng)美學的哲學思考沒有意義,方法也不科學
B. 心理學美學研究人的審美心理,側重于對審美對象主題及內容的研究
C. 科學美學側重研究審美客體,即對審美對象的結構與功能進行科學分析
D. 用語言分析的方法研究美學就會發(fā)現(xiàn),美并非高不可攀,美是通俗易懂的
3. 對畫線詞語“否定美”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 否定玄妙高雅的美,崇尚通俗自然的美
B. 否定用哲學方法研究美,主張用科學方法研究美
C. 否定傳統(tǒng)美學提倡的美,崇尚富于科學精神的美
D. 否定思辨性的哲學美,主張語言學的形象美
4. 對哈?奧斯本的評價,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A. 現(xiàn)代西方美學注重實證分析,其作風是審慎的,研究比以往更為嚴密
B. 現(xiàn)代西方美學重視審美對象的個性,并對各門類藝術批評分別加以澄清
C. 現(xiàn)代西方美學反對研究的籠統(tǒng)與模糊,拒絕對各門藝術做出概括性論斷
D. 現(xiàn)代西方美學對藝術美一致性的研究是深入的,并在某些方面做出了貢獻
5. 下列依據(jù)文本信息作出的分析或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現(xiàn)代西方美學強調了人類審美情感的一個側面,其產(chǎn)生有一定的時代背景,對美學研究的發(fā)展具有一定的推動作用
B. 心理學美學與科學美學在反傳統(tǒng)的層面上態(tài)度相同,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也大體相同,但各自研究的側重點不同
C. 作者同意哈?奧斯本對現(xiàn)代西方美學的評價,引用他的話,既表明了己意,又為下文推出自己的結論做了鋪墊
D. 美和藝術的世界是人類心靈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哲學才能解決人類心靈中未知、整體和未來的問題,所以只能用哲學的方法研究美的本質
2.詞語的色彩意義
從近義詞的色彩角度進行辨析,主要是指從詞語的感情色彩、語體色彩、態(tài)度色彩等幾個方面加以衡量。
①近義詞的感情色彩
一定的句子給我們提供一定的語境,而這個語境往往就是作者所褒揚或者所貶斥的,感情色彩指的就是詞語中蘊涵著的對人或者對事物的褒貶的感情。如“溝通”和“勾通”僅一字之差,意義上也都帶有“彼此相通”的意思,但是“溝通”的意思是使彼此通連、相通,如“溝通思想”“文化溝通”等,感情色彩是中性的,而“勾通”的意思則是相互串通、勾結,多是為了進行某種不正當?shù)幕顒佣抵泄唇Y或暗中想辦法使言語串通一致,帶有強烈的貶義色彩,如“勾結土匪”等。因此在進行近義詞辨析時,不僅要注意詞語的理性意義,更要注重其色彩意義。
②近義詞的語體色彩
語體色彩是指不同的詞語適用于不同的語體的風格而形成的風格色彩意義,如口語語體、書面語語體,小說語體、公文語體、散文語體、韻文語體等。一般來說,口語具有通俗樸實、生動的風格,在對話、文藝作品中常常使用口語;而書面語則具有文雅、莊重的風格,多用于鄭重的場合、理論性強的文章等。
如“父親”和“爸爸”都和“兒子”相對,但是“父親”帶有書面語色彩,而“爸爸”則有很強的口語色彩。前者適用于比較莊重的場合,后者則比較隨便,適用一般性的場合。如我們說“他是一名偉大的父親”,卻一般不說“他是一個偉大的爸爸”,因為“偉大”是一個書面語色彩比較強的詞,如果和口語色彩強的“爸爸”搭配,則有些顯得不倫不類的感覺。
③近義詞的態(tài)度色彩
近義詞的態(tài)度色彩指的是詞義中包含的對某事或某人的態(tài)度。如“莊重”“尊敬”“輕視”等。如“誕辰”和“生日”都指出生的時辰日期,但是“誕辰”帶有莊重、敬重的色彩,而“生日”則沒有,是一般性的表達。因此我們說“毛主席誕辰XX周年”而不說“毛主席生日XX周年”。
又如“駁斥”的意思是對錯誤的言論或者意見進行反駁;“反駁”的意思則是用自己的理由否定別人的看法。“反駁”多用于一般性爭論,語義程度較輕;“駁斥”多用于非一般性質的爭論,著重在反駁的同時加以斥責,語義程度較重。正是因此“駁斥”的語義程度重,帶有“斥責”的意思,也使得“駁斥”帶有嚴肅、認真的態(tài)度色彩,而“反駁”則沒有
3.近義詞的搭配意義
①近義詞的搭配范圍
近義詞的搭配意義是指不同的詞語有著不同的搭配范圍,對與之搭配組合的詞語的意義有著不同的要求,如“嚴密”和“周密”,“嚴密”側重指“周到、嚴格、緊密而沒有疏漏”,多用于安全防范等方面;“周密”側重“考慮周到、細致”,多用于思想、計劃、安排等方面。兩個詞語的適用范圍不同,是其最大的差別所在。
再如“堅定”和“堅強”,都有“堅持,不改變”的意思,但是“堅定”多和“立場”等搭配,而“堅強”多和“意志”等搭配。
這種搭配的習慣往往是固定的,約定俗成的,沒有什么理據(jù)可言,只能在實踐中慢慢掌握。如“發(fā)揚”的對象常常是“優(yōu)點”“工作作風”“傳統(tǒng)”等;“發(fā)揮”的對象常常是“創(chuàng)造性”“積極性”“作用”等;“改進”的對象常常是“工作”“方法”“技術”等的缺點、缺陷;“改善”的對象多是“生活”“關系”“條件”等。
②近義詞的適用對象
從詞語的搭配意義來區(qū)分近義詞還包括對詞語的適用對象的分析。如“愛戴”和“愛護”都指有深厚的感情,但是“愛戴”的意思是敬愛而且擁戴,其適用對象是“下級”愛戴“上級”,而“愛護”的意思是“愛惜并加以保護”,其適用的對象是“長輩”愛護“晚輩”,或“上級”愛護“下級”,兩者的適用對象正好相反,不能混用。
又如“關懷”和“關心”,前者多用于上對下,長對幼,只能用于對人;而后者則對人對物都可以用,也不分等級。再如“撫養(yǎng)”和“贍養(yǎng)”,“撫養(yǎng)”側重長輩對晚輩的養(yǎng)育,多指撫養(yǎng)孩子;“贍養(yǎng)”則是晚輩對長輩而言。
4.近義詞的語法功能
近義詞的語法功能指的是近義詞的詞性和組句功能,一般來說,不同詞性的詞,盡管理性意義可能相同,但其做各種句子成分的能力不一樣,如“金”和“金子”在理性意義上幾乎一樣,但是“金子”是名詞,主要在句中做主語或賓語,如“金子是很值錢的”“是金子總會發(fā)光的”;“金”是區(qū)別詞,其主要語法功能是做定語,修飾名詞,如“她有一頭漂亮的金發(fā)”“河面上浮動著一層金光”。
又如“公開”“公然”都有不加掩飾地采取行動的意思,但是“公然”是副詞,在句子中只能作狀語,而“公開”是動詞,也兼形容詞,能在句子中充任謂語、定語、狀語等。如“X國竟然公然侵犯我國領海”“我們倆之間的事兒早就被公開了”“這已經(jīng)成了一個公開的秘密”“明天法院將對三名犯罪嫌疑人進行公開審判”。同時,“公然”側重無所顧及,多用于不好的場合,帶貶義;而“公開”則側重讓人都知道,是中性詞。